社交媒体时代的微信能走多远
从中国2005年博客阅读的广泛兴起,到10年微博蓬勃发展的社交媒体时期,再到13年秋对大V的约束,大V的沉默确实导致了不少用户流失,只能归其一因,14年可以说微博已经不可避免的式微了。博客和微博从急速发展到衰落都用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但是微博并没有死去,只是产品策略方向的混乱,加之又打乱了发展之初的结构架设——精英模式,所以未来对于产品的结构和方向的调整才攸关微博的生死。
在社交媒体时代,微博平台的广场效应,传播速度之广,之快,是互联网全方位的,具备第一现场性,这是微信所欠缺的,也是微信替代不了微博的主要因素。
虽然两种类型的社交媒体软件对于各自都有不同的定义,微博以精英模式的弱关系强媒体属性,以话题见长。
如果要给微信下一个定义,却让人无从下手,所谓的社交也是偏向于“圈子”性质,以熟人为主,延伸的方向是以LBS“钓鱼”的方式和摇一摇等。
电商的发展以“圈子”为基础,或带有BBS时代的地域性。属于大众商业性质的微信电商和媒体公众号在广泛推广层面面临着许多障碍,必须依靠PC端互联网来实行,其它方式推广过程相当繁琐,限制因素较多,且浪费时间成本,一些现有的渠道很难有非常正规且达到规模的,不管是PC端的营销平台还是依靠手机端的小商家在线上所能执行的权限非常有限,所展现出来的不像是一个平台,倒像是被切割成一个独立的空间。
微信的结构设计和现在的城市楼房非常相似,而且还是独栋的超高层建筑,属于电梯直接入户,还不标识楼层数和门牌号,只能依据房主自己设置的独特标识方式才能到达。把这些措施单独用在社交层面,以保护用户个人隐私也无可厚非,如果把这一块整个的应用在商业上,是不利的。互联网商业本来就讲究高效率、便捷性,那么微信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在互联网商业世界中隔离起来,以弱关系连接起来。
商家有货无处卖,用户有消费需求又无商可循,所以这些因素导致了微信商业化也只能是带有圈子特质和地域色彩的小商家、小商业。
微信用户和潜在消费者几乎都以手机端的操作方式使用,所以如何在手机端把消费者、用户和商家、公众平台连接起来,才能解决商业方向发展的弊端。
微商的性质和传统的物品邮递方式很像,为了准确的邮寄成功必须知道收件人的姓名地址,还有一个就是邮编,那个邮编就类似于商家二维码和微信号,所以每个邮局里面都备有一本正规完善的邮编黄页,这就是微信所欠缺的。
现在B2C、C2C、O2O发展的已经挺完善,线上搜索做的相当好。却不知微信商业板块为何弄出一个古董级的搜索,商家、物品、关键词条、模糊搜索,是一个也没有,现今的技术层面应该说是没有障碍,确实让人费解,社交方面保护隐私和私人性还情有可原,商业行为上只能造成低效率、高消耗的时间成本。
否则只能局于圈子和地域层面,做一个小打小闹的小商家。
微信社交主打熟人圈子,利用个体之间的黏性增加商家和消费者忠实性。既然是熟人圈子那就是依靠友情来维系彼此间的友情,而商业化则把双方的角色推向商人和消费者的对立关系,这两种关系在大多数时是对立的。朋友圈的广告不断刷屏又把熟人都潜在商业化,破坏了圈子氛围,在许多人看来这种商业骚扰是不可忍受的。
在互联网媒体时代,从传播的效率和广度来说,微信是反互联网的一款产品。微信可以说是在互联网中又单独开辟出的一个“微信互联网”,由于手机终端性和圈子性的传播效率大打折扣。新闻绝大数是以从PC端互联网的途径传播,再倒入“微信互联网”这个池子,以圈子方式搅动“池水”,影响了传播效率,PC端到手机端微信,更像是活水的一个逐渐沉淀过程。由于微信PC端的限制,用户主要在手机端操作,所以发源于手机端的新闻向PC端互联网的渗透非常低下,过程繁琐,和PC端的连接性非常弱,“微信互联网”就像个只进不出的池子,这方面微博因为传播的奇效,栽过跟头,虽然利于舆论的管理,但也是弊端,一款产品应该人性化,方便于用户才是最好的方向,否则只能被替代。
微信社交和商业都是互联网时代的退化产品,封闭的生态结构设计,破坏了互联网的连接、开放的思维。微博的时代还没有落幕,媒体的属性依旧是微信无法替代的。
白朴之(投稿,天方燕谈首发)
Post Link: 社交媒体时代的微信能走多远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